兰花疏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零点看书00k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要说天下最险恶的地方,说是苗疆沼泽西域雪山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天下至险恶者莫非人心,而人心盘算最多的莫过于权势,而这权势最集中的地方,莫过于朝堂之上了。**妃嫔争宠花样百出,前头大臣互别苗头结党营私也不是没有。
幸得今上圣明,先皇以和为贵,替他稳了这江山数十载,留下丰足国库,却也留下了种种隐患。各自在封地的王爷里给他找的最小麻烦便是以粮食欠收为由要求减免赋税,接壤三国的国君中给他生的最小事端是每年秋冬之际叩关扰民,劫了东西就跑。这些外面的倒也罢了,京里群臣也不消停:兵部要钱,户部装死;礼部要修太庙,工部说违制;吏部考功名单被刑部指有私……一时真真假假,吵闹不休。
虽高踞九五,皇帝也并非如村头农人所想那般随心所欲,处处小心,时时在意,生怕一个不小心,撂挑子说告病的文臣倒也罢了,那些手里有兵权的武将们总归是个麻烦。不是没想过要文臣监军,但当年文臣监军,由于过于小心谨慎而贻误军机,造成葫芦谷大败这件事,实在是给时任太子的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父皇临终前告诉他,为上者,要知人善任,要留后路,要让群臣互相制衡,要有自己的心腹。这些道理他都懂,只是还没来得及问到底怎么实施,或者举个例子。老皇帝便撒手西去,由着他一人独对这朝堂上的纷乱情形。
第一次觉得忍无可忍,是边关战事吃紧,令各地藩王捐粮,响应者寥寥,唯端王一人出了两千两,其余藩王均称天灾连连,着实无钱也无粮。所以,他只得到了两千两,于庞大军费而言,真正是杯水车薪,却不得不赞端王忠君体事。
这时,他想起了父皇关于“要有自己的心腹”的说法,将官员名单取来,一一查看,最终目光在一个人的名字上停下了——杜贤彣,字书彦。前户部尚书之子,去年秋闱被点为状元,现任翰林院修撰。“杜书彦……”对这名字,皇帝并不陌生,许多年前在南院书房读书的时候,他做为太子陪读,曾经同窗数载。记得他像个木头一样,老老实实读书写字,从不参与各种捣乱打闹活动。由此所有对顽童的惩罚都没有落在他头上,记得一回实在是闹得不堪,太傅大怒,要辞去帝师一职。后果是严重的,除了杜书彦,其余人等包括太子在内,圣裁每人领五十戒尺。
光可鉴人的铜戒尺威力惊人,前面挨过的骠骑将军之子、经略使之侄这些个武将家的孩子都被打的鬼哭狼嚎,太子看着暗暗心惊,禁不住身子微微打颤。
终于轮着他了,他心一横,紧闭着眼伸出手去。却感觉有人挡在他前面,睁眼一看是那个泥塑木雕的杜书彦。太傅皱眉看着他:“你让开。”杜书彦双膝跪倒:“学生身为太子陪读,在太子违礼之时,并未出言阻止,只独善其身。有违圣人教诲,更有失职之罪。请老师责打学生便是。”太傅看看他:“太子行止,你并不能禁,何罪之有?”
“纵不能禁,也应出言相谏,杜贤彣却什么都没有做,有违人臣之道,请老师责罚。”小小身子跪得笔直。
太子此时豪气顿生,将手笔直伸过去:“孤不能以身作则,理应受罚。”
杜书彦当下俯身磕头,直磕得血流满面:“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太子受罚,臣唯一死耳。”
见他如此,众人哗然,太傅只得弃了手中铜戒尺,赶紧命人为这固执小子治伤。太子那五十戒尺总算是暂时挂在账上,直至太子登位做了至尊,哪里还有人再提起。
对了,这小子后来上哪去了,好像没几年就说身体孱弱,被家里接回去调养。也曾经耳闻过他后来的“事迹”,想是家里调养的太好了,身子强健,到了十四五岁,竟整日流连书寓娼馆,那些青楼里的姑娘一听说杜公子来了,个个喜上眉梢。
再后来,听说是老尚书一通家法,逼他去考功名,否则将他逐出门墙。他倒也真有本事,胡混了这么久,收心读了一年书,竟让他得了个状元回去。原以为是有人私心作弊,卖好于老尚书,谁知金殿对奏,他也是答的滴水不漏。从他面上看,也并无酒色之徒那般颓废之色。兴许市井传言有误,不过是少年心性给传得如此不堪。
不知他现在做这个翰林修撰做成什么样了。如果确实为可用之材,再慢慢试探他是否当真忠正不阿,可为心腹之用。
吏部的考功记录证明杜书彦素来忠于职守,工作均不折不扣完成。只是后面有点评:“生性不羁,有失提统,不堪重用。”看字迹,应该是吏部被称为“铁面直笔”的曹磊所书,这位状元郎入翰林之后,朝堂之上一向也没人再提起他,这倒引起了皇帝的兴趣,吩咐摆驾翰林院。
这暑日的午后,大多数官员寻了阴凉之处小歇,阵阵蝉鸣从浓荫里传来,塘里荷花开得浓艳,一丝风也没有,只着轻绸积云纱常服的皇帝,也不免额头出汗,领路的指着前面紧闭的门说:“陛下,杜翰林就在这里面。”
怪了,这天气,人人恨不得坐在亭子里四面漏风的才好,他倒是把门窗紧闭,莫不是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想到这,皇帝令人不要通报,一人悄悄过去,突然双手将房门推开:“杜贤彣!”却见那人衣冠整齐,正在案前不知写着些什么东西,抬头一见是皇帝,忙上前见驾。皇帝居高临下盯着他:“大白天关着房门做什么?”
“此地花草繁盛,蚊虫甚多,臣在屋里点了苦脂香驱蚊后,关上门窗以免再被咬。”杜书彦恭恭敬敬回答,房里空气中也的确飘着苦脂香的气息。想来他所言非虚。
“起来吧。”皇帝随手拿起方才他书写之物,“忠臣录?有意思,你为何在写这个?”
杜书彦垂首道:“有明君方有忠臣,前朝厉帝最终倾国,乃是将贤臣诛尽,身旁尽为奸佞之故。而本朝太祖取而代之,是因开国众臣,文官忠心为国不计个人得失,武官奋勇拼杀而不畏死。臣想将这些名将良臣记录下来,以备后人……”
皇帝饶有兴味地看着他:“有明君方有忠臣,那若是朕做不到你心目中的明君,你就打算不忠了么?”
这话说的厉害,杜书彦撩袍跪下:“陛下若有失,为臣子者应忠言直谏,若是为虑已身而不敢触陛下之逆鳞,是为不忠。若陛下不愿听,到时还请陛下赐臣一死,以全臣的忠君报国之名。”
“罢了,朕不过那么一说,别生生死死的,说这么重。”皇帝对他的回答还算满意,令他起身,“既然你喜欢记录这些事情,天天在这里整日与故纸堆打交道,所知不过是前人所记之事,若前人所书有失偏颇甚至满是谬误,你整理这些,岂不也是白费功夫,以讹传讹。”
杜书彦抬头疑惑道:“那陛下的意思是……”
“朕要你亲身出去探访,将你听见的、看见的,如实记录,禀报给朕。”
“那陛下需要臣去听什么,看什么?”
皇帝起身望着窗外:“你说呢?”便踏出门去,留了个谜团给杜书彦。
目送九五至尊离开,杜书彦长长舒了一口气,确定没人了,将官靴一脱,从案底拖出个满盛着水的大木桶,将双脚泡进去,炎炎苦夏,这样才快活,幸而少年时代被逼着学了些功夫,在皇帝未进门之前便将东西藏好。否则君前之仪之罪那是坐定了。
他倚在案边,细细想着皇帝方才的话,这是什么意思?让他出去打探消息再回报?那不是江湖上的消息贩子么,时常兼这份差的似乎都是丐帮子弟。
“哈。”杜书彦干笑一声,罢了,天意难测,横竖拿着六品俸禄,管他干什么呢。